400-029-0925

垂体瘤答疑

怎样判断儿童垂体瘤类型?需要立即手术吗?

  垂体瘤是起源于垂体前叶或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的肿瘤,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率较低(约占颅内肿瘤的 5%~10%),但其病理类型和临床处理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准确判断肿瘤类型是制定治疗策略的关键,而是否需要立即手术则需结合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功能状态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综合评估。以下从病理类型、诊断方法及治疗决策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儿童垂体瘤的主要类型及临床特征

  儿童垂体瘤按生物学行为可分为功能性腺瘤(分泌激素)和无功能性腺瘤,具体类型及特征如下:

怎样判断儿童垂体瘤类型?需要立即手术吗?

  (一)功能性垂体腺瘤

  泌乳素瘤(Prolactinoma)

  占比:儿童垂体瘤中最常见的功能性类型,约占 30%~40%,好发于青春期女性。

  病理特征:肿瘤细胞表达泌乳素(PRL),免疫组化显示 PRL 阳性。

  临床症状

  女性:青春期前发病可导致乳房发育提前、阴道出血(性早熟),青春期后表现为月经紊乱、溢乳;

  男性:乳房发育(男性乳腺增生)、阴毛稀疏、性功能减退;

  共性:高泌乳素血症抑制生长激素(GH)和促性腺激素分泌,导致生长迟缓或停滞。

  生长激素瘤(Growth Horminoma)

  占比:约 15%~20%,多见于儿童期至青春期,可导致巨人症(骨骺未闭合)或肢端肥大症(骨骺已闭合)。

  病理特征:肿瘤细胞分泌 GH,免疫组化 GH 阳性,常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IGF-1)升高。

  临床症状:

  过度生长:身高年增长速率>正常 2 倍,体重增加,手足增大;

  代谢异常:糖耐量受损、高血压;

  压迫症状:肿瘤较大时可压迫视交叉,导致视野缺损(如双颞侧偏盲)。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Cushing 腺瘤,ACTH 瘤)

  占比:约 5%~10%,儿童库欣病的主要病因(占 80%),女性多于男性。

  病理特征:肿瘤细胞分泌 ACTH,导致皮质醇增多,免疫组化 ACTH 阳性。

  临床症状:

  库欣综合征: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痤疮、高血压、骨质疏松;

  生长抑制:高皮质醇血症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导致身材矮小;

  性腺轴抑制:女性月经紊乱,男性性欲减退。

  促甲状腺激素瘤(TSH 瘤)

  罕见:儿童中占比<5%,可导致中枢性甲亢。

  病理特征:肿瘤细胞分泌 TSH,免疫组化 TSH 阳性,常伴 α 亚单位升高。

  临床症状:甲亢表现(心悸、多汗、体重下降)、甲状腺肿大,肿瘤压迫症状。

  (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

  占比:约 40%~50%,包括_null 细胞腺瘤_和_未分化腺瘤_,不分泌过量激素,但可因占位效应引起症状。

  病理特征:免疫组化显示无特异性激素表达,或仅弱表达糖蛋白激素 α 亚单位。

  临床症状:

  压迫症状:头痛(肿瘤牵拉鞍膈)、视力下降(视交叉受压)、垂体功能减退(腺垂体组织破坏);

  儿童特异性表现:生长发育迟缓(因促性腺激素、GH 分泌受抑)、第二性征发育延迟。

  (三)特殊类型垂体瘤

  垂体母细胞瘤(Pituitary Blastoma)

  罕见:婴幼儿(<5 岁)恶性肿瘤,侵袭性强,可伴鞍外转移。

  病理特征:胚胎性肿瘤,细胞分化差,需与生殖细胞瘤、颅咽管瘤鉴别。

  家族性垂体瘤

  与遗传综合征相关,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1 型(MEN1.占 5%~10%)、Carney 综合征(PRKAR1A 突变),多为泌乳素瘤或生长激素瘤。

  二、儿童垂体瘤的诊断方法

  准确判断肿瘤类型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评估及病理分析,遵循 “三步走” 策略:

  (一)临床表现与病史采集

  生长发育评估:

  绘制身高、体重生长曲线,对比同龄儿童百分位值(如生长激素瘤可见身高骤增,泌乳素瘤或无功能瘤可见生长停滞);

  第二性征检查:女性乳房发育分期(Tanner 分期)、阴毛分布;男性睾丸容积(<12ml 提示发育延迟)。

  症状筛查:

  压迫症状:头痛频率、视力模糊、复视(动眼神经受压);

  激素相关症状:溢乳(泌乳素瘤)、痤疮 / 多毛(ACTH 瘤)、怕热 / 多汗(TSH 瘤)。

  家族史调查:

  询问是否有 MEN1、Carney 综合征等家族史,警惕遗传性垂体瘤。

  (二)实验室检查:明确激素分泌状态

  基础激素测定:

  泌乳素(PRL):>200μg/L 高度提示泌乳素瘤(需排除生理性升高如应激、哺乳);

  生长激素(GH)+IGF-1:GH 单次测定意义有限,需结合 IGF-1(反映 24 小时平均 GH 水平),必要时行葡萄糖负荷试验(抑制后 GH>1μg/L 提示异常);

  ACTH + 皮质醇:24 小时尿游离皮质醇(UFC)、昼夜节律(夜间皮质醇不降低)、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小剂量不被抑制提示库欣病);

  TSH + 甲状腺激素:TSH 正常或升高伴 FT4/FT3 升高,提示 TSH 瘤(需排除甲状腺抵抗);

  其他指标:促性腺激素(FSH/LH)、性激素(雌二醇、睾酮)评估性腺轴功能,GH/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 3(IGFBP-3)评估生长轴。

  动态功能试验:

  泌乳素瘤:TRH 刺激试验(泌乳素反应低下或无反应,与生理性升高鉴别);

  ACTH 瘤: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库欣病可部分抑制,异位 ACTH 综合征不抑制);

  生长激素瘤:胰岛素低血糖试验(评估 GH 储备,非诊断必需,主要用于术后功能评估)。

  基因检测:

  怀疑遗传性垂体瘤时(如 MEN1、Carney 综合征、家族性孤立性垂体瘤),检测 MEN1、PRKAR1A、AIP 等基因突变。

  (三)影像学检查:定位与鉴别诊断

  垂体 MRI(金标准):

  平扫 + 增强:薄层(1~2mm)扫描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微腺瘤<10mm,大腺瘤≥10mm)、侵袭性(海绵窦侵犯、鞍上扩展);

  功能性腺瘤特征:泌乳素瘤多为微腺瘤(女性),生长激素瘤 / ACTH 瘤多为大腺瘤(儿童少见微腺瘤),无功能瘤常呈鞍上扩展,伴垂体柄偏移。

  CT 检查:

  补充评估鞍底骨质破坏(侵袭性肿瘤),但对软组织分辨率低于 MRI。

  PET-CT:

  仅用于怀疑恶性垂体瘤(如垂体癌)或转移时,评估全身播散情况。

  (四)病理诊断:最终确诊依据

  术前预判:结合激素水平与 MRI 特征,如 PRL>200μg/L + 垂体微腺瘤,可临床诊断泌乳素瘤(无需活检)。

  术后病理:

  HE 染色:判断肿瘤细胞形态(嫌色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

  免疫组化:检测激素表达(PRL、GH、ACTH、TSH、FSH/LH)、增殖指标(Ki-67.>3% 提示侵袭性可能)、垂体转录因子(Pit-1、SF-1、TPIT,辅助判断细胞起源)。

  三、是否需要立即手术?—— 个体化决策分析

  儿童垂体瘤的治疗目标是:①缓解压迫症状;②控制激素过度分泌;③保护垂体功能;④最小化治疗副作用。手术指征需结合肿瘤类型、大小、生长速度及患儿状态综合判断。

  (一)紧急手术指征:需 24~48 小时内干预

  急性压迫综合征:

  视力急剧下降(视交叉急性受压,如肿瘤出血性卒中),眼科检查可见视野缺损加重或视神经乳头水肿;

  急性脑积水(肿瘤突入第三脑室,阻塞室间孔,导致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

  垂体卒中:

  肿瘤内出血致鞍内压力骤增,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眼肌麻痹(动眼神经受压)、意识改变,需急诊手术减压。

  (二)限期手术指征:建议 2~4 周内手术

  大腺瘤或侵袭性肿瘤:

  肿瘤直径≥10mm,尤其是向鞍上扩展(压迫视交叉)或侵犯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即使无症状,也需手术解除占位效应;

  儿童鞍区解剖空间小,肿瘤生长可能更易导致视功能损害,需积极处理。

  功能性腺瘤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

  泌乳素瘤首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卡麦角林),若治疗 3~6 个月 PRL 未达标、肿瘤未缩小,或患儿对药物过敏 / 不耐受(如头痛、胃肠道反应),需手术;

  生长激素瘤 / ACTH 瘤,若无法通过药物(生长抑素类似物、帕瑞肽)或放疗控制,需手术切除。

  怀疑恶性肿瘤:

  垂体母细胞瘤、垂体癌或高度侵袭性肿瘤(Ki-67>10%),需尽快手术获取病理,并制定后续放化疗方案。

  (三)可暂缓手术的情况:密切随访观察

  无症状微腺瘤:

  无功能微腺瘤(<10mm)、泌乳素微腺瘤(PRL<200μg/L 且症状轻微),且无生长迹象,可每 6~12 个月复查 MRI 和激素水平;

  儿童需注意:即使无症状,若肿瘤位于垂体柄附近,可能随生长导致垂体功能减退,需谨慎评估。

  轻度功能异常且药物控制良好:

  泌乳素瘤患儿对卡麦角林反应良好,PRL 正常、肿瘤缩小,可暂不手术;

  生长激素瘤术后残留病灶,联合放疗或药物治疗有效,可避免二次手术。

  全身状况不耐受手术:

  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需先纠正基础疾病。

  (四)手术方式选择:经蝶窦手术为主

  经鼻蝶窦切除术:

  适应症:90% 以上垂体瘤首选,适用于鞍内或鞍上扩展不严重的肿瘤,儿童需注意蝶窦发育程度(<6 岁蝶窦可能未气化,需经唇下或内镜辅助);

  优势:微创、保留垂体柄、术后恢复快,死亡率<0.5%;

  风险:垂体功能减退(术后 30%~50% 出现暂时性激素缺乏,10%~20% 永久缺乏)、脑脊液漏(发生率 5%~10%)、尿崩症(15%~20%)。

  开颅手术:

  适应症:巨大肿瘤(>3cm)伴颅内扩展、侵袭海绵窦或颅底骨质破坏,或经蝶手术无法完全切除;

  缺点: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如癫痫、脑损伤)风险较高,儿童中仅占 5%~10%。

  (五)术后管理与随访

  素替代治疗:

  术后当日监测电解质(警惕低钠血症),定期复查垂体 - 靶腺轴功能(术后 1、3、6 个月及每年),必要时补充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性激素;

  生长激素瘤患儿术后若 IGF-1 仍高,需评估残留病灶,考虑放疗或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

  长期随访重点:

  MRI 复查:术后 3 个月首次复查,之后每年 1 次,持续 5 年,观察肿瘤复发(无功能瘤复发率约 10%~20%,功能性瘤约 5%~15%);

  生长发育评估:每 6 个月测量身高、体重,青春期前患儿需监测骨龄(生长激素瘤术后可能出现生长停滞,需补充 GH)。

  四、鉴别诊断:排除相似疾病

  儿童鞍区病变需与以下疾病鉴别,避免误诊:

  颅咽管瘤:

  儿童最常见鞍区肿瘤(占 50%),多伴钙化、囊性变,表现为生长迟缓、尿崩症,无激素过度分泌,需手术切除。

  生殖细胞瘤:

  好发于松果体区及鞍上,常见于男孩,β-HCG、AFP 升高,对放疗敏感,病理可见肿瘤细胞与淋巴细胞浸润。

  垂体增生:

  生理性(青春期、妊娠)或病理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 TSH 细胞增生),MRI 显示垂体弥漫性增大,无占位效应,激素水平与原发病相关。

  五、总结:儿童垂体瘤诊疗流程

  初步评估:症状采集(生长发育、激素相关症状、压迫症状)→ 基础激素检测(PRL、GH/IGF-1、ACTH / 皮质醇、TSH / 甲状腺激素)→ 垂体 MRI 平扫 + 增强。

  类型判断:

  功能性腺瘤:根据激素升高类型(PRL、GH、ACTH、TSH)结合 MRI 特征(如泌乳素瘤多为微腺瘤);

  无功能性腺瘤:激素水平正常,MRI 显示鞍区占位,需病理确诊。

  治疗决策:

  紧急情况(垂体卒中、急性视功能障碍):立即手术;

  功能性腺瘤:泌乳素瘤首选药物,其他功能性瘤优先手术(药物控制不佳时);

  无功能性腺瘤:微腺瘤无症状可随访,大腺瘤或生长迅速者手术。

  儿童垂体瘤的诊疗需多学科协作(儿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影像科、病理科),在追求肿瘤控制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垂体功能和生长发育潜力。手术时机的选择需平衡肿瘤风险与患儿耐受度,避免过度治疗或延误干预,最终目标是改善长期预后,保障儿童正常生长与生活质量。

更新时间:2025-04-27 18:21:35

垂体瘤

INC 是一个专注于世界神经外科领域技术超群、声誉斐然的大师级专家学术交流的医生集团。INC旗下各学术团队所签约的教授均为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及各国际神经外科学术组织的主席级别成员、世界神经外科各大知名专业杂志主编,以及神经外科教科书中以其本人名字命名手术方式和解剖结构的教科书级神经外科巨擘。

垂体瘤科普知识

您可以还关心以下问题: